
安裝 RTX 5080 —— 長達四小時的曲折冒險
雖然我戲稱自己的設備是「老爺機組裝」,但它絕非老古董。我的系統搭載 AMD Ryzen 7 5800X 處理器和 32GB 記憶體,主機板則是技嘉 X570 Aorus Master(後來證明這塊板子至關重要)。我天真以為更換顯示卡會很簡單 —— 直到現實給我當頭一棒。
我犯了新手級錯誤,誤以為 RTX 3080 的電源線能直接用於 5080。當我將兩條 PCIe 8-pin 電源線接上新卡三個轉接頭中的兩個後,開機時顯示卡的 LED 完全沒亮。太棒了。
在已拆解主機的情況下,我找到一個出乎意料的救星:DoorDash 外送。沒錯,我從外州的 Best Buy 緊急訂購了海盜船 PCIe Gen 5 Type 4 600W 電源線組,電力飢荒時不得不採取非常手段。
線材一小時內送達,但勝利依舊渺茫。主機板 VGA 燈號刺眼地亮著紅光 —— 原來 X570 過大的晶片組風扇物理性地阻擋了 5080 完全插入 PCIe x16 插槽。徒勞掙扎後,我勉強將這張 Nvidia 旗艦顯卡裝進 PCIe x8 插槽。極致效能什麼的就別想了...

老系統中的 RTX 5080 效能實測
在五款遊戲共 30 項測試中,5080 於我這套跛腳配置下的原始效能表現平平。但 DLSS 4?這才是 Nvidia 承諾的魔法時刻。雖然我偏好體驗藝術家原汁原味的遊戲呈現,DLSS 4 卻成為我不得不的妥協。
給不了解的人:DLSS 4 引入「多重幀生成」技術 —— AI 能為每個真實畫面生成最多 3 個補充幀。這堪稱遊戲規則改寫者(字面意義),但僅適用支援的遊戲。某些具備普通幀生成的遊戲並不支援 MFG,不過 Nvidia 應用程式允許你強制開啟。
魔物獵人 Wilds: 對這款優化不佳的怪物展開復仇時,初始幀數僅 51 fps(4K/極致/光追高,關閉 DLSS)。開啟 DLAA + 2 倍幀生成後躍升至 74 fps —— 任務達成。極致效能模式?滑順的 124 fps。
宣誓: 先前在極致/4K/光追設定下根本無法遊玩(35 fps),MFG 直接將效能彈射到 113 fps —— 增幅達 223%。極致效能模式甚至讓幀數再翻倍。
上古卷軸 4 重製版: 終極諷刺 —— 這款 20 年老遊戲的重製版讓我的 5080 跪地求饒(原生 20-40 fps)。MFG 以 95 fps 拯救了局面,證明經典作品也需要現代科技。
漫威對決: 雖然競技類遊戲注重原始效能,DLSS 仍帶來 182 fps(原生+MFG)與可玩的 50ms 延遲。最佳平衡點來自效能模式 + 2 倍幀生成(189 fps/28ms)。
黑神話:悟空: 僅跑分測試但很有說服力:電影級/4K/極高光追設定下原生 42 fps,幀生成提升至 69 fps。理論上 MFG 可達到 123 fps。

舊系統裝新顯卡?完全可行
DLSS 4 並非完美。我注意到偶爾會出現材質模糊和 UI 偽像 —— 這是 AI 生成畫面的代價。雖然效果驚人,但我希望開發者別把這技術當成拙劣優化的藉口。
真正的啟示?新顯卡能爆發遠超其定位的效能。我差點為了使用 x16 插槽而拆除主機板風扇,但 DLSS 4 的表現讓這變得沒有必要。
你不需要為了升級顯卡而整台換新電腦。一顆夠力的電源(5080 需 850W)和正確線材或許就足夠。考量顯卡價格與供貨狀況,這可是好消息。
這套配置能撐多久?DLSS 4 或許為我爭取到足夠時間抵抗威斯卡... 大概七分鐘?